当前位置:文章中心>美食
热点 城事 经济 文化 教育 公益 视频 消费 健康 书画 美食 摄影 创业 今日头条 旅游 人文故事 沧海深度

美食江湖浪逐浪风味套路还能奔涌多久

发布时间:2020-05-15 点击数:3581

“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拿什么和你作比较才算特别?”最近网上正火的这两句歌词,很适合用来形容最近网上很火的纪录片——《风味人间》第2季(下文简称《风味人间2》)。

  与第1季旨在呈现全球视野下中国美食的独特性,让中国人的美食文化在全球范围获得整体关照和感知有所不同,第2季的八集聚焦八个种类的食物,以更包容的视角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不同的态度、处理方法和食用方式,从碰撞与交融中探寻美食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第1季《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这样按立意主题确立的分集标题,第2季的《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不仅直观明了,而且风格化地增添了几分江湖霸气和侠义。

  《风味人间2》好不好?它考究的画面足以代表当前国内美食纪录片的最高水准,从航拍到显微成像,从拍人的纪实到拍美食的造型,手法熟稔,无所不用其极。解说兼具文学性和生活化的特质,熨帖又逸性。节奏明快精到,故事转场干脆,勾连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简单粗暴地概括,《风味人间2》下饭又带货,无论从纪录片创作本体还是商业运作模式的角度来看,都算得上国内典范。

  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中,一些似曾相识的话语又排山倒海,比如每一帧都可以当作屏保,比如不能饿着肚子看,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养成的评判格式。《风味人间2》已播出3集,在豆瓣上得分9.4,超过第1季的分数,目前和《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分数持平。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同样是陈晓卿的金字招牌,两部片子的播出相隔了8年,这期间陈晓卿换了更适合自己的新东家,加盟腾讯后推出的“风味”IP系列除了《风味人间》,还包括《风味原产地》《风味实验室》等,用多种载体将他的美食事业发扬光大。而由《舌尖上的中国》开启的美食纪录片热潮,不仅改变着中国纪录片的潮流和表达方式,也引导着观众的口味,同时接受他们越来越严苛的审视目光。

  《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的扑街和《风味原产地2》的崛起,现象级纪录片IP的兴衰让我们看到,面对观众日益挑剔的胃口,更多的资金投入与更丰富的经验也未必能让观众买账。后浪拼尽全力,也难以超越前浪,这不是哪个创作团队独面的问题,而是当下美食纪录片从业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食物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好的通道”,陈晓卿的公众号上这句签名揭示了美食纪录片的立意和表达路径,这也是陈晓卿团队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一直在践行的理念。它亦在无形中被奉为国内美食纪录片创作的“一招鲜”,继而开始“吃遍天”。从电视到网络,近年来的“寻味”系列、“味道”系列、“早餐”系列、“消夜”系列、“火锅”系列……长的短的各种排列组合,框架大都如此,将人和美食的故事结合,在追逐食物之美和故事走心的道路上,各行其道,高下不一。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讲,《风味人间2》是标杆,从内容架构的角度讲,它很好地平衡了食与人两者的关系,是“舌尖”叙事模式的进阶版,甚至可以说是顶配版,不过也有达到天花板之感。相似的叙事,相似的音乐,相似的海报,脱胎于“舌尖”的“风味”在追求极致表达的同时是不是也在继续“套路”?其他美食纪录片还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学习,难道就是为了成为下一个套路里的成功者?

  活色生香的食欲撩拨,婉转动听的人物故事,闻所未闻的奇事,难得一见的奇观……我们喜欢美食纪录片,究竟喜欢它什么?《风味人间2》第一集开片第一个场景是在悬崖险境采蜜的蜂蜜猎人,它与BBC《人类星球》中爬上高树采蜜的故事有哪些异同?在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还可以有怎样进一步的表达?而借鉴自《人类星球》的叙事模式,惠及《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以及很多其他题材的纪录片,成为国内媒体纪录片叙事模式的主流,这个模式还将沿用多久,是不是到了走出舒适区去尝试突破的时候?面对一部优秀的国产美食纪录片,我的心中还是产生了很多疑问。

  在绞尽脑汁追逐过奇险的事件、开发过刁钻的拍摄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换条路径,重新审视美食的闪光点以及我们与它们的关系?就像《早餐中国》里长沙小哥絮絮叨叨示范“嗦粉”的乐趣,就像《奶奶最懂得》里主持人大米和大山里的奶奶一家共度一段美食时光,这些纪录片虽不是面面俱到的优秀,但深藏在质朴中的那些人与人、人与美味的情感,在片中时时闪现,它无关精致,更不猎奇,却引发共情。

  时代的脚步之快,打破时间成为纷纷碎片。短视频的风行正在继续宠溺失去耐心的人们,我有些怀念纪录片的“从前慢”。在美食纪录片日渐繁盛的当下,这番话或许不合时宜,但我相信中国纪录片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支撑更多元的表达格局,也希望这种探索不是纷纷去攀爬珠峰,而是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大观气象。(星川)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