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人文故事
热点 城事 经济 文化 教育 公益 视频 消费 健康 书画 美食 摄影 创业 今日头条 旅游 人文故事 沧海深度

山林间的“隐形人”

发布时间:2019-05-06 点击数:3172

新华社成都5月6日电 题:山林间的“隐形人”

  新华社记者姚雨璘、余里

  38岁的唐卓和51岁的谭迎春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站研究员,最多的时候每年有200天要在海拔两千米到五千米的山林里,采集野生动物的粪便、安装红外相机。同时,他们几乎不留下任何可能干扰这些自然精灵的人类痕迹。

  有些人以为他们可以抱着国宝大熊猫,每天游山玩水。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需要监测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和生存环境,所以在野外要尽量少发出声音。必须静悄悄地走,不能大声说话。”三江保护站站长谭迎春说。

  “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在路上遇见它们,如果遇见了,我们也不会去打扰它,只是静静地观察它。”他说。

  在未曾开垦的原始森林中,保护站的研究队员们要背着三四十斤重的科研调查设备和干粮,每天平均要趟过齐腰深的湍急的河流十多次。到了深夜,他们才能把衣服和鞋脱下来慢慢烤干。

  常年只有五六摄氏度的河水使保护站的每个人都落下了风湿、哮喘等病根。

  由于当地的独特地形,他们需要每天翻过好几座山头,在悬崖边寻找能走的路,时不时还会遇上滑坡,摔伤、迷路更是家常便饭。

  唐卓说,动物保护研究专业的大学同学听说他还在从事野外科研工作,纷纷问他“你怎么还在大山里?”

  但是山里的苦在这些研究队员的眼里自有它的乐趣。

  “当你看见山林里的花草,路边许许多多没见过的植物,完全不同于旅游景区的原始森林,你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闻着花草泥土散发出来的新鲜气味,会很兴奋,想要继续往前走,看更多更好的东西。”谭迎春说。

  辛苦的野外工作之余,困扰他们的还有山上越来越多的非法徒步游客和他们留下的垃圾。

  “有一条公路横穿保护区,将其分成两半,沿路都可以进山。特别是在邓生沟,走两步下去就是原始森林,所以想去那里的游客特别多,徒步旅行的广告贴得满地都是。”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段兆刚说,“在夏季景色宜人的时候,有一车一车拉过来的游客,尽管有宣传牌写着不允许游客进入,但是还是有旅行社在组织,还有人翻过锁着的大门进去。”

  现在劝阻偷偷进山的游客并捡拾他们留下的各种垃圾成了这些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有时游客困在山中,他们还要参与救援。

  2017年,3名游客潜入卧龙山区,被困在悬崖上。由于这些游客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保护站的研究人员、森林公安干警以及卧龙镇巡山护林员们只好一路背着他们下山。

  近40人参与了救援,包括医疗费用在内的救援费用总计超过6万元人民币。“我们希望告诉大众,到大自然去接触野生动物不是真正的和谐共生,我们应该跟它们保持距离。”段兆刚说。

  有时为了更快速也更安全地过河,研究队员们会在悬崖间架设简易的溜索,但在谭迎春负责的三江保护站,没有任何溜索。

  “我们没有建是因为我们害怕有偷猎者顺着溜索进去。”谭迎春说,“我们就希望山上没有路,这样游客和偷猎者就很难进入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