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文化
热点 城事 经济 文化 教育 公益 视频 消费 健康 书画 美食 摄影 创业 今日头条 旅游 人文故事 沧海深度

让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人生

发布时间:2019-09-12 点击数:1966

我扮演过一些观众熟知的角色,但观众并不知道我花了多长时间完成它们。回忆一下时间短的:《琅琊榜》中言侯12天,《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中蝎子19天,《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荀彧20天,《猎毒人》中楚会长7天,《麻雀》中李默群13天……这是我在剧组拍戏的时间,但真的只需要这些天数就可以吗?当然不是。

  我1987年开始学习表演,出演超过100部影视及舞台作品,从演第一个小龙套至今,已经32年。这个职业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艰辛的付出,而演员只有用作品为自己正名。

  有的观众因为《琅琊榜》中的言侯认识我。言侯身上彰显的是一种士的精神,为知己为理想不惜付出生命,大家欣赏言侯大多因为这一点。表演中如何彰显士的精神?都在细节中。比如,言侯闯一品军侯府时,我先做了一个动作,把帽绳一紧,踏阶而上。这依据的是《史记》:“君子死,而冠不免”。孔子的学生子路正冠而死,此时的言侯已经抱定决心,为捍卫道义可以舍去生命。正冠,表示他准备赴死。剧本的原词是“君子一诺相随”,我加了两个字,“君子一诺,生死相随”。创作,一定是参与了演员的个人意识、个人解读。角色因为演员的主动参与而活泛起来。

  演一个角色,就如同在他的生命里走过。我和言侯生命的交汇处,是中国文字的精妙,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实际上,所有角色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储备。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中国人的精气神就在字里行间。

  这几个月,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邻家诗话》,一档诗歌庭院雅集节目。12期节目,12首诗词,我们以雅集的方式,多元化呈现中国的琴、文、歌、画、诗、舞、茶。绝美的诗词曾温暖了我们的先人,如今我们以心传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牵系到中国古诗词中,以期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自信。《渭城曲》,我深爱的一首诗,写尽了难舍,写尽了情谊。人这一生,无数的别离组合让你在静夜回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独特的一种。《垓下歌》,一段慷慨悲歌,一往情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国人的少年英雄……《邻家诗话》里的这些诗词,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常读常新。

  我是古诗词爱好者,以我的一己之见,中国古代诗词不应该是文人墨客的私藏,也不是高台讲堂的谈吐,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不论年龄、职业、学历,人人拥有解读诗词的权力。当你的生活走到某一个路口,或者人生触及某一个时刻,诗词便会应景地出现在你身边,伸手即可触摸。《邻家诗话》第一集,我们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概90%的中国人都会背诵这一句,但真正读懂,是在你的生命跟思乡关联起来的时候。诗词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它的生命力靠每一个人用生命体验去解读、去传承。

  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愿意通过对古诗词的读解,呈现中国人最纯正最善良的美好,传承至今依然激励我们的道德规范。希望这是一档可以“回头看”的节目,五年、十年以后,如果依然有家长或老师给孩子们播放这个节目,教他们这样读诗词,将是我最幸福的事。

  回想我入行的时候,没有人说我们是明星,也没有人说我们从事的是娱乐行业,我一直以文化工作者自居,将文艺创作视作文化事业。在我看来,包括演员在内,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有一份传承文化的责任。这种责任,在今天更为紧迫。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表达方式更多元也更自由。与此同时,我们数千年的精美文字,在一种好玩或者追逐风潮的心态下,被涂抹成了夹杂着英文和数字的网络语言。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字历史,记录相思,记录失恋,记录离别,记录惆怅……我们有太多美丽精妙的文字,可以用来表达东方人的情愫,不应该被遗忘。这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走向世界,也希望世界越来越真切地了解中国。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迎合某种口味而失掉自我。“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有了文化自信,才可能实现他信。

  我愿为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为演员。任姗姗、任子乐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