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中心>文化>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发布时间:2019-05-24 点击数:2076

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重金买下某小说改编权、热门编剧遭影视方争抢的例子,时常见诸媒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在相关部门政策设计中也逐渐凸显,国家艺术基金出台的青年编剧扶持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剧本孵化计划以及各省区市不同内容的编剧研修班等,都给予剧本创作人才更多成长机会。

与此同时,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这提醒我们,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做强做实。

首先,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作家和编剧创造的故事和文学形象,是艺术创造的创意源头,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导演表演、服化道、声光电等一切再创造,都建基于剧本之上。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现在有越来越多院团热衷请大咖级导演,试图将一度创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二度创作解决。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点铁成金。还有一些导演或没有沟通交流、共同建设的耐心和意愿,或无力挖掘呈现剧本精华,甚至将剧本改得面目全非。编剧绝非“大纲提供者”,对于编剧劳动果实应有充分尊重,对剧本的后续制作、改编、搬演也必须遵循创作规律。

其次,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也需要保持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加强自身建设。在戏剧、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缺乏酝酿与发酵过程,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像先贤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益求精变少了,有些编剧不再关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满足于高频运转下流水线操作,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拿着相关人物的传记、资料闭门造车,照猫画虎,完成的不过是报告文学或者人物传记向舞台艺术的表层转译。“短平快”很难出精品剧本,越是在机遇面前编剧越要保持清醒,不让机遇变成消耗,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精心创作,用心打磨。

再次,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让他们得以真正对一个题材深入下去,不流于简单的规定内容、规定动作,给予编剧更多创作空间和信任。现在已经有不少院团在剧目策划阶段就请业界名家提前介入,论证剧目可操作性,帮助编剧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作品成功率,也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设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中青年编剧、地方戏曲本土编剧更多政策倾斜。

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好剧本、好创意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还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当前一个积极态势是,越来越多投资方带着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由专业剧本顾问对剧本创意是否适合市场做出判断。随着产业体系的健全,相信今后还会有剧本经纪人等更多要素加入,使编剧环节得到应有重视和切实保障。

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来源:人民网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4日 20 版)

0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