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 河南打造出一张张城市靓丽名片
原标题:“以克论净”齐抓共管 河南抛出一张张城市绿色名片
不少市民发现,河南过去阴霾霾的天变蓝了,臭水沟也变清了,就连擦皮鞋的次数都变少了……9月28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仲田介绍说,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魅力河南建设,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全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深入人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公众参与、合力攻坚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空前发展。
天空变“蓝”河渠变“清”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现在是我省大气环境质量历史最好时期。”王仲田说,2019年以来,全省PM10、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分别比2014年下降30.9%、31.7%、22.5%、76.5%、50%。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PM2.5月均浓度连续4个月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已经成为常态,学校因雾霾放假已成历史。
不仅天更蓝,水也更清,土壤也更净。目前,全省省辖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由良好改善为优;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总干渠水质持续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经过多年对城市黑臭水体的持续治理,不少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带,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而生态示范建设也取得可喜成绩,全省已经创建了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建基地,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20个生态乡镇、30个生态村,还命名了省级生态县19个、生态乡镇855个、生态村3870个,形成了一张张遍布全省的靓丽城市名片。
排污做“减”管制做“增” 治污层次不断加深
在污染治理工作中,我省已经由过去的只重视工业减排转变到后来的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六控”措施多管齐下,再到目前的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河南正一步步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污染治理的范围在扩大、层次在深化、水平也在提高。
有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省累计淘汰钢铁产能462万吨,煤炭行业压减落后产能4300多万吨,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0万多家。目前,全省钢铁、水泥、炭素、平板玻璃等企业均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今年正在实施6大类3.1万个工业治理项目,监控企业排放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4.2%。
经过治理,不少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绿色发展效益逐步显现。比如,安阳贝利泰陶瓷有限公司作为重污染行业企业,经过提标改造治理,厂区环境更加整洁,生产车间铺上了地毯,绿色发展推动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人民生活环境也通过污染治理得到了改善。2017年和2018年我省累计完成“电代煤”、“气代煤”234万户,相当一部分群众生火做饭由烟熏火燎的煤炉,改成了燃气灶、电磁炉等。而全省3754条城市主要道路和高架道路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清扫,洒水车、雾炮车在街头随处可见,工地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过去不少城市道路车辆经过时尘土飞扬,现在“以克论净”,街道整洁美观,群众生活也更加舒适了。
执法从“严”管控从“精”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环境的有效改善当然是下了“硬功夫”的。我省先后出台了6项地方环保法规,发布了7个重点流域、11个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今年还要再制定7个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行业地方标准,以持续推进依法行政。
在监管执法上当然也更为严格,我省已经在传统的限期治理、行政处罚、关停取缔的基础上,增加了查封扣押、按日计罚、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手段,处罚力度更大。今年以来,处罚环境污染案件8578件,罚款3.74亿元,查封扣押557起,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61件,查处涉嫌刑事犯罪案件35起。权责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环境保护机制正逐步形成。
科技的力量也为我省环境治理能力的提高增加了“新引擎”。防污治理已经由过去的靠鼻子闻、靠眼睛看、靠耳朵听、靠人蹲守转变为依靠科技手段和技术力量,无人机、天眼系统、大数据、智慧环保等先进技术正逐步融入。
目前全省大气、水环境质量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的自动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已覆盖到乡镇,纳入自动监控的工业企业达3613家,预计年底增加到4682家。同时,我省还如期推行重点涉气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用电情况实时动态监管,精准管控能力持续提升。
来源:猛犸新闻